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一处古色古香的小院里,记者见到了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与文化中心主任杜布阔娃·奥莉卡。她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从教12年来,已经培养出2000多名学生,是《唐诗选》《宋词选》等各类中国科学文献与文学俄译项目的俄文译者,推动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翻译项目落地。

“做好翻译可不容易,要有大量知识储备,还要进行思维和文化语境的转换。我在西安工作12年,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已经融入了我的骨血里。”杜布阔娃骄傲地告诉记者。

杜布阔娃(右一)

翻译要有一双“中国眼睛”

“翻译中国故事,就一定要理解中国文化。”交谈中,杜布阔娃多次重复着这句话。

“比如,钟楼的楼顶是青色,但是英文通常翻译成black(黑色)。如果要通过文字把这种颜色描绘出来并让人理解,就要将自己代入中国文化语境,要有一双‘中国眼睛’。”

   在杜布阔娃看来,饮食是文化体验的重要一环。在翻译《西安旅游》时,她需要将“葫芦鸡”一词翻译成俄文。“若直译‘葫芦鸡’,俄语中没有‘葫芦’一词;若译成‘西安鸡’,文化特色是有了,但它代表的究竟是什么味道,难以从字面体现出来。”于是,她决定先去品尝葫芦鸡。

“我和同事们发现葫芦鸡味道清香,既有油炸过后的香味,又保留了鸡肉本身的鲜味。为了把这种味道描述出来,我专门到后厨观察,和厨师沟通,了解葫芦鸡的做法,回家后再查阅葫芦鸡相关资料,发现它原来是一道唐代官府菜。于是在翻译中,我用一小段话解释了葫芦鸡的历史和烹饪方法,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加上我本人的品尝感受,使读者看到文字,就能理解葫芦鸡的来源,想象它的味道。”

“很多中国人喜欢介绍自己的老家有什么好吃的,在他们口中,这些味道‘就像妈妈做的一样’。故乡的饮食口味印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每个地方的特色饮食也代表了当地的特色文化。”杜布阔娃认为,“在西安,大家经常吃面食、饺子、盖浇饭,光是面食种类就十分丰富……这也是西安文化包容性的体现。”

   2012年至今,她先后参与翻译了《西安旅游》《宋词选》《唐诗选》等各类中国科学文献与文学俄译项目,并参与编写了二十余本对外俄语教材。去年12月,她还受聘为陕西国际传播中心“特约拍客”,与陕西国际传播中心一起深入田间地头,用镜头讲述一个个动人的陕西故事。

“文学研究是文学翻译的重要一环”

   翻译《唐诗选》《宋词选》时,因古典文学中有更多“意象”词汇和历史典故,杜布阔娃需要仔细揣摩其中含义并加以核实。

“我先是读一遍诗,再搜集诗中所提到地点或情境的图片,再参考其他翻译,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成初稿。我需要把诗的本意还原出来,并在译诗、原诗和译诗注释里一并体现。”杜布阔娃说。

   为了尽可能囊括不同时期、不同词人、不同词牌、不同风格的作品,杜布阔娃和同事赵红教授选择了71名词人、89种词牌共150首词。俄文和中文在格律系统、韵、节奏、句法修辞等方面差别迥异,二人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在俄语诗歌传统的最大容限范围内进行韵律还原。

“这一原则叫做‘等效翻译’,你看这首词共有16个汉字,翻译出来的俄文是不是也是16个词?”杜布阔娃指着自己翻译的蔡伸《十六字令·天》说。

   除韵律节奏外,宋词的特点也需要加以考量。词牌名是汉语特有词汇,翻译中,杜布阔娃将词牌名一律采用音译,还在注释中介绍了原词内容和艺术特色、词牌滥觞和流传发展的历史。对于诗词艺术意象,她也力图保留或少量替换,并避免使用具有浓郁俄罗斯文化色彩的形象代换。

“要翻译好文学作品,文字功底、语言学知识、文学研究、对对象国文化的理解缺一不可。所以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要广泛涉猎,这样才能做出好的翻译。”

   为保证翻译效果,二人还请俄罗斯读者试读了部分译文。历时两年,俄译《宋词选》终于出版,使俄语读者可以了解到宋词的发展和中国宋代的历史故事。

“中国古典文学是一座宝库,应该努力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在2023年9月的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平行论坛上,杜布阔娃说。

杜布阔娃

“西安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采访中,杜布阔娃告诉记者,“西安的历史文化最让我着迷。”

 “一次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当时教室里坐着来自中国各地的学生,一个住在西安碑林老城区的学生绘声绘色地讲了自己住处附近的一条街在唐朝的时候属于哪个坊,深深吸引了我,我也告诉学生,西安有很多故事,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十多年来,西安的点滴变化,杜布阔娃也看在眼里。她告诉记者,初到西安能想到的是大雁塔、兵马俑等知名景点,如今脑海里的西安是一张完整的地图,有许多生动鲜活的民俗文化。

 “我最感动的瞬间是在2022年‘国际友人走读西安’主题沙龙上,我们走在乡村大路上,看到几位老人带着小宝贝坐在刚建成的新房子外面,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聊天,旁边就是广阔的田地和蔬菜大棚。这幅富足的田园生活图让我感到,西安这么多年的发展给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我的故事比较平凡和简单,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不是教中国学生学俄语,就是让更多俄罗斯人了解中国。在西安居住时间长了,好像西安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我都想好好讲述它!”杜布阔娃说。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卜安冬 图:卜安冬/受访者供图

(来源:西安发布)